副标题#e#
全面屏手机大战早已打响,参战者分为三个派系:三星S8、vivo X20、金立M7、华为Mate10 Pro、荣耀畅玩7X、OPPO R11s同属于“对称派”;苹果iPhone X属于“刘海派”;小米MIX2属于“下巴派”。
原标题:iPhone X、小米、夏普谁首创全面屏?全面屏真的重要么?
全面屏手机大战早已打响,参战者分为三个派系:三星S8、vivo X20、金立M7、华为Mate10 Pro、荣耀畅玩7X、OPPO R11s同属于“对称派”;苹果iPhone X属于“刘海派”;小米MIX2属于“下巴派”。
而且对于全面屏标准的争夺也十分激烈,有的厂商认为只要18:9的屏幕就叫做全面屏,有的则认为屏占比90%以上的才是全面屏,而小米甚至称“全面屏”是独创“黑科技”。
那么,全面屏到底是不是“黑科技”?手机企业未来的创新方向到底在哪里?
正本清源,小米并非“全面屏”首创者
全面屏从字面上解释就是:整块前面板全是屏幕。但是受制于技术,没有厂商能够实现100%的屏幕覆盖率。但是屏幕占比越来越高,是手机进化的趋势,也是厂商推陈出新的方向。从功能机时代的3.0寸,到智能机时代的3.5、4.0、4.8、5.5、6.0……屏幕越来越大。
2014年8月,日本手机厂商夏普推出搭载无边框设计的夏普305SH。这款手机的上方和左右两侧均实现了视觉上的无边框设计,下方留有“下巴”,用于安放前置摄像头和传感器。
夏普在屏幕技术上有积累,这才可以推出“窄边框”的305SH。305SH通过四角具有坡度的玻璃实现光线折射,从而在视觉上让人感觉无边框,采用类似屏幕设计的国产品牌是努比亚。
这种设计的坏处显而易见,增加了手机厚度,而且四周玻璃失去金属边框保护,极容易碎裂。
2016年10月,小米发布MIX手机,这款手机从外观上看与夏普305SH十分类似,也是没有额头,只有下巴。同时前置摄像头放在下巴上。但是MIX手机并未采用305SH的无边框技术,而是用传统的金属边框包裹。
众所周知,2016年手机屏幕之争主要在于“窄边框”,努比亚等厂商已经提出了“无边框”概念。小米MIX或是为了制造与众不同的宣传说辞,提出了“全面屏”概念。
当时夏普已经出售给富士康集团,双方正在进行整合。所以富士康中国的相关业务还未正式推进,新组建的手机部门只是简单的对外发声,大概意思是“小米MIX使用的是夏普窄边框手机305SH类似解决方案,并非自己原创”。无奈夏普中国的PR实力太弱,对小米MIX的质疑并没有引起行业的足够关注。
综上所述,“全面屏”确实是新的屏幕解决方案,但是首创者并非小米MIX,而是夏普305SH,小米或许只是通过营销手段先手抢占了“全面屏”概念。因为只有具备屏幕生产实力的上游供应链厂商才能真正推动产品创新与进步,OEM厂商只是这些方案的使用者。
牺牲用户体验搞全面屏是大错特错
“全面屏”只是一个通俗用语,如果从技术上讲,应该叫做18:9的屏幕。因为当前大多全面屏的派系,无论什么设计风格,其屏幕都是18:9比例,而16:9的屏幕逐渐被淘汰。
根据CINNO Research的预期,2017年全面屏在智能机市场的渗透率为6%,2018年会飙升至50%,后续逐步上升至2021年的93%。
磐石之心(公众号panshizhixin18)认为,18:9屏幕会随着手机厂商集体采用而提升上游供应链的供给量,并大幅降低屏幕的成本。而且国产屏幕厂商也已经具备生产该屏幕的实力。一些厂商已经开始计划推出搭载18:9屏幕的千元机,这无疑会大幅推动这类手机的普及。
18:9屏幕必将成为手机的标配,就像曾经的快充、5.0英寸屏幕、32G内存等。所以现在手机企业挖空心思抢占“全面屏”概念意义不大,那些为了实现更高屏占比,而影响用户体验的设计更是不可取。
夏普305SH算是全面屏的“始祖”,却销量极为惨淡。一是受限于当时的市场认知,二是由于305SH的体验有诸多缺陷,比如,因上方无听筒,利用骨传导通话,导致通话质量差、前置摄像头在下方影响自拍效果、传感器在下方容易被使用者遮挡、10mm厚度太笨重等等。
所以夏普在其最新发布的S2上放弃了骨传导通话、过厚的玻璃边角、下方前置摄像头等,但是屏幕上方的摄像头和直角切割的屏幕却十分别扭。而小米MIX2则仍然坚持了夏普305SH的设计,被网友吐槽 “逆天自拍技术”。
苹果iPhone X为了保证更高屏占比,取消指纹识别,采用人脸识别,在屏幕上方挖出一块“刘海”来放前置摄像头和传感器。这导致视觉上逼死强迫症,应用适配困难,玩游戏看视频时视觉受影响,同时人脸识别速度慢,有风险。
据说iPhone X发布第二天,渠道上64G版的报价就跌破官方8388的零售价,京东上用券价已经跌至8277元。在京东和苏宁易购,iPhone X第三方卖家售价也已经跌破8388元,而且不用抢购。假如iPhone X采取“对称派”的设计,别过多的考虑所谓的屏占比,保留一块完整的18:9屏幕,可能会比现在卖得出色。
相比真正技术创新,搞全面屏噱头更简单
手机企业蜂拥“全面屏”,难道除了这个概念之外,已经再无可创新之处了么?
磐石之心(公众号panshizhixin18)认为,“全面屏”很快会因上游供应链企业的努力而实现普及,不是任何手机厂商独创的“黑科技”,更无法成为任何企业的独特品牌定位。
有人可能会提到OPPO就曾借助 “充电5分钟,通话两小时”抢占了大量市场,为何其他手机企业不能通过抢占“全面屏”而成功呢?
从“定位理论”去解释这个问题就非常简单。一个品牌如果想要开创崭新的品类,就要收缩和聚焦现有战略,将所有的火力都集中在一个点,狠狠打。OPPO在“快充”上投放的广告金额估计有数十亿元,持续了1年多。
#p#分页标题#e#
此外,企业所聚焦的这个新品类必须拥有独创的技术或门槛,让对手跟进的速度慢一些。目前没有手机企业围绕全面屏去做大规模的广告轰炸。而且全面屏技术掌握在上游屏幕供应链企业手中,不再手机厂商手中。
#p#副标题#e#
2017年已经有至少8款18:9屏幕的手机集中上市,涵盖了小米、荣耀、华为、vivo、OPPO、努比亚、三星、苹果几乎所有品牌。而在这些品牌中,三星、苹果、华为的号召力远超过小米等,因此全面屏无法作为手机企业开辟新品类的方向。
那么,智能手机接下来的比拼在哪里?
我认为,手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严重的瓶颈期,用户换机的需求已经大幅降低,即使是iPhone X都很难打动消费者。所以接下来比拼的将是核心技术上的重大创新。现在一些手机厂商放弃用户体验而去搞全面屏,这并非是技术创新,而是舍本逐末的噱头营销。
至今,很多手机的摄像头仍然停留在F/1.7的光圈大小,为何不能做到F/1.6,甚至更大?手机拍照与微单、单反的水平还有差距,是否还能继续进步?
Android手机使用久了仍然会卡顿,为何不在解决手机卡顿上继续创新,做出软硬结合的解决方案?
手机AI芯片技术正在成为下一波手机创新的制高点,目前只有苹果A11和华为麒麟970两款,其他手机企业为何不在这种尖端技术研发上做创新?
手机是否做到更低的返修率?一些手机品牌在全面屏营销上下足了功夫,却在自家论坛上被吐槽其全面屏手机屏幕发黄、边框掉漆……
当手机厂商将更多的精力花在营销噱头上的时候,就会怠慢甚至忽视真正能解决用户痛点的创新。因为制造营销噱头相比真正的技术创新、品质提升真的容易太多。
下一阶段,真正能实现技术创新的手机品牌将跳出同质化竞争的红海,并开辟一个崭新的手机品类,利用技术建立竞争围墙,减缓对手跟进的步伐,从而获得创新者应得的红利。
来源:磐石之心